中国企业出海必知:锂电产业这些领域欧美市场竟是零基础!
据综合报道,凭借着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产业链优势,中国的锂电企业已经走出国门,开始布局或拓展属于自己的海外市场,尤其是欧洲市场。但是出于保护本土企业,现在已经有多个国家出台了扶持本土新能源产业的法案,限制外来企业的触角在本国的过度蔓延,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发展也随之受到重重阻力。那么,在如今这种纷繁复杂的国际大环境中,中国企业要如何出海,在国外抢占新能源产业链的阵地呢?专家认为,目前,从新能源下游消费端来看,全球有着公认的三大新能源市场:最大的单一市场无疑是中国市场,第二大的潜在市场是欧洲市场,欧洲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可以做到广泛接受,因此市场需求大,前景好。而最大的潜在市场在美国,虽然美国民众对新能源产品的接受度较高,但美国一直对新能源产业发展在政策上设置限制。在美国IRA法案出台前,鲜有锂电产业考虑过美国的投资机会。考虑到会牵涉较为敏感的国家关系,以及美国自身就拥有不少优秀企业,因此在锂电领域,对拉中国企业入伙的态度并不积极。相比较美国市场而言,欧洲市场虽然也有反对的声音,但是总体来说,欧洲对中国锂电企业的出海表达了友好的态度。根据鑫椤资讯获得的信息,有专家表示,目前欧洲面临能源产业转型,到2025年欧洲本土动力电池需求对比2021年或将增长6倍,超过500GWH;同时,在近年来能源供应危机现实的影响下,欧洲家用储能市场也在高速增长,同样到2025年,储能在欧洲的市场需求量或将达到200GWH,2022年到2025年的出货量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0%。如果再综合以此带动的整个产业链的配套环节,专家认为2年后,欧洲将出现千亿到万亿WH的大市场。在锂电下游领域,欧洲现在一方面面临着实现碳排放饱和的目标,一方面地缘政治和局部地区发生战乱和动荡也导致欧洲能源短缺的问题愈发严重,通过新能源车全面取代传统燃油车成了欧洲打破能源困境的不二之选。截止2022年,中国车企在欧洲所占的市场份额已经突破了5%。在光伏领域,欧洲同样有巨大市场需求。举例来说,德国的发电方式早已不是传统的火力发电,占比最高的是风能(27%),核能占比(15%),天然气占比(12%)。自俄乌战争开始后,光伏占比也增加到10.8%。而且由于德国40%的住宅屋顶都是归住家所有,因此很多家庭都考虑安装小型太阳能光伏设备,从而减少到电费昂贵的电网的依赖。值得一提到是,德国90%的光伏板和70%的光伏储能器件均是来自中国进口的。硬件设备都来自中国。虽然欧洲释放了善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在海外市场就能走的一帆风顺。锂电行业虽然在国内蒸蒸日上,人才济济。但是在海外市场,却很难找到既适应本土文化又具备相关资质和经验的人才,尤其是涉及到具体细分类别和细分产业的经验。而如果在中日韩三国招聘经验丰富的锂电从业者,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恐怕又成为横亘在中间的障碍。同时,作为刚刚进入海外市场的新玩家,中国也不得不面对来自早早就在欧洲市场布局的日韩等企业的竞争和挑战。而欧洲乃至北美的本土企业,在三五年内也可以学习到中国整个锂电产业链成熟经验,靠复制中国的产业链,这些企业会迅速崛起并瓜分市场份额。另外,相比国内消费者热衷于酷炫时髦科技感强的内饰设计,欧洲消费者,尤其是新车消费者的年龄整体偏大,在汽车内饰设计的偏好上,恐怕厂商还是需要更接地气,让本地消费者更能接受一些。专家建议,如果国内企业有出海打算,最好能先为公司找好一个对公司产品和本地市场有了解,能担得起为企业登陆打前站负责的“向导”,同时,企业也需要在落地时找到当地的机构进行协助,以尽快落实员工本土化,了解当地的文化和法律法规。同时,专家也认为,在企业出海的探索和征程中,不光要自己走出去,还要把同胞一起带出去,人多力量大,大家一起抢占、深耕新市场。而且,中国企业也要扩大在海外市场的朋友圈,努力地融入本土市场,扎根服务于本地产业链,让企业在外国人眼里不仅是商人,更是朋友。除了要在这三方面下功夫外,专家表示,现在的本土化是指整个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核心零部件、产品,甚至包括生产设备的本土生产,而不仅仅是原材料的组装。中国新能源企业要做好加强本土化的准备。企业在出海前必须清楚地了解目标市场的政策需求,学会正确规避风险、合理利用贸易保护手段,来维护企业的利益。在出海过程中,资金来源也是非常重要的。未来,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将加强对外资企业的审查力度。中国的新能源企业应该尽可能利用海外成熟的一些基金引擎和资本工具,在海外融资和投资。目前来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光伏、储能在海外热度都很高,而锂电产业链的上游原材料细分产业,在欧洲以及北美市场是完全零基础的。举例来说,目前,美国只有内华达州一处正在运营的锂矿,无论是锂提取还是精炼都相当混乱,美国的锂产量仅占世界供应量的1%。而且,除了特斯拉在德州新建的那座,美国也只有两座氢氧化锂精炼工厂。对于中国的锂电上游企业来说,这确实是一个难得进军欧美市场的机会。